蔡奇在参加海淀团审议时强调: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
时间:2020-04-16 分享: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
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。
把中关村这面“金字招牌”擦得更亮。
在参加海淀团审议时,市委书记蔡奇代表连连感慨大家的激情和活力,点赞创新基因和实干精神。
“创新”,可谓这些年北京发展标签的“热词”。特别是2014年初春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,将科技创新中心明确为首都核心功能之一,摁下了北京朝着科技创新高地进发的“快进键”。
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以创新为动力,北京收获颇丰。
过去五年——
仅从2017年来看:
一批重量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。
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。
一批标志性装置相继问世。
一批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出。
北京为什么选择“创新”?
从疏解功能谋发展看,减量发展是特征,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。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看,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的动力源泉。
这几年,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北京不能再做“白菜帮”,必须调整退出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诸多产业,转向“减量发展”。但是产业退出后,发展怎么办?空间腾挪了,如何再利用?只有让有限资源更多向科研创新倾斜,支持创新创业发展,才可能出现以“6%撬动60%”的奇迹。只有积极培育和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,让“白菜心”对接北京的核心功能,才能充分激发巨大的发展潜力,找到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。
那么,创新为什么选择“北京”?
从自身禀赋看,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,是首都发展优势所在、依托所在。
这里高等学府、科研院所众多,全国50%以上的“两院院士”、近30%的“千人计划”人员聚集在这里,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20%,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科技事业发展“主力部队”所在地。
这几年,北京还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。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介绍,中关村海归人才达3万多人,而这些人创办了8千多家企业。
曾有创业者坦言,选择中关村,除了有科技报国、产业报国的梦想,还因“在这里更容易成功”。
跟大家分享一则科学家胡志远的创业故事:
胡志远参加路演
胡志远曾在美国师从系统生物学之父、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莱诺伊·胡德。但他最后还是选择离开西雅图,回到北京,“北京有全国最强的科研力量,中关村有优厚的国家扶持政策。”
缺钱——市科委的同志几次三番地打电话,劝说他参加创新创业大赛。“人家啥也不图,为我们考虑,尽管没兴趣,我也不能太不给面子。”直到大赛之后团队引来第一笔2000万的创业资金,他才理解科委劝他参赛的良苦用心。
缺场地——1500平方米的创业场地租金全免,院士工作站、实验室、中试车间一应俱全,“连办公家具都配备好了。”
审批——工商税务、法律顾问、知识产权、融资对接、公共试验平台等服务“一站式”提供。
从“1+6”系列新政策,到“京校十条”“京科九条”等等,再到最新的“海淀创新发展16条”,北京不断为创新创业“松绑”。权力的“减法”,服务的“加法”,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的“乘法”,吸引了大量人才、技术、资金资源,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创新气场,成为良性循环、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但我们欣喜的同时更要明白,作为首都,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,北京的“对手”不在国内,而在全球。换言之,我们不能仅仅基于自身发展的“小角度”俯仰自给,而是要提升到国家战略的“高层面”去瞄准全国、瞄准世界。
落实到今年,我们着力要做的是
更大担当、更多作为、更足勇气,让自主创新不断在北京开花、全国结果,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移植的“北京方案”,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名至实归。
来源:北京日报公道